已部署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 新型信息基础建设正当时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9

        从8月27日举行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陕西站座谈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部署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5G工业网关、5G工业路由器等数量超百款;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到42%,5G-A、6G等关键技术研发、国际标准研制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演进升级,截至今年7月底,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千兆网络能力端口超过3053万个,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加快构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FP16半精度)。
 
  当5G信号覆盖偏远山区的乡村诊所,让远程会诊打破地理阻隔;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起车间里的每一台智能设备,实现生产效率的倍速提升;当算力枢纽将数据转化为“数字能源”,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注入创新动能——这些场景的背后,正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强大支撑。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基建高质量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筑牢“数字底座”。
 
  新基建的核心是“技术驱动”,而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近年来的一系列关键突破,正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硬核支撑”。从底层技术到核心器件,从网络架构到应用生态,全链条的技术进步让新基建建设告别“卡脖子”困境,迈入自主可控、高效迭代的新阶段。
 
  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5G技术的突破尤为亮眼。我国不仅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截至2025年上半年,5G基站总数突破40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8.5亿户),更在5G-A(5.5G)技术研发上抢占先机——目前我国5G-A关键技术专利占比超40%,在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网、内生智能等方向实现突破,能支持10Gbps下行速率、毫秒级时延,可满足工业级高精度定位、车路协同、沉浸式XR等新场景需求。
 
  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与算力技术的突破相辅相成。我国已建成国家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13个,而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服务器技术正不断打破国外垄断——国产ARM架构服务器性能较三年前提升50%,自主研发的AI训练芯片在能效比上超越国际主流产品,可支持超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与此同时,边缘计算技术的成熟让算力“下沉”到贴近用户和终端的场景,例如在智慧交通中,边缘节点可实时处理路口摄像头的视频数据,实现车路协同的低时延响应,为自动驾驶的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让“数字+实体”的融合更加深入。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41个国民经济大类,自主研发的工业操作系统打破国外垄断,支持设备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分析;物联网感知技术的进步则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例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可实现百万级设备的大规模连接,且单设备续航长达10年以上,广泛应用于智慧农业、智能表计、环境监测等场景,为新基建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搭建起“桥梁”。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