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发布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子报约请相关行业专家就三个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敬请期待。本期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岩对《“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解读。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岩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开源模式,可以集众智、采众长,加速软件迭代升级,促进产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完善,已成为全球软件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可以说“软件定义世界,开源定义软件”。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繁荣国内开源生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我国开源软件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开源是软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全球97%软件开发者和99%企业均使用开源软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供给和需求两侧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开源生态已经成为软件产业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从供给侧来看,开源助推软件业生产方式升级、生产关系变革,加速企业从“使用者”向“创造者”转变。回顾全球软件产业发展历程,开源作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创新突破,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开发迭代的主要模式,深刻变革软件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方面,开源作为一种与封闭开发并行的软件协作开发模式,为全球开发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享智力成果提供了便捷渠道,开发者可基于优质的源代码进行上层开发和迭代创新,并在公平共享机制下,依托开源基金会、代码托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能力复用、加快迭代创新。生产关系方面,开源使得代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并推动所有权中立、使用权向开发者开放,让开发者与软件企业脱离固定的雇佣关系,进而在公平公开的治理环境下,促进软件开发从个体、集中、封闭转向众研、众创、众用,激发开发者创造热情,赋予生态链各方创新能力。
从需求侧来看,开源以群智模式应对数字化发展“长尾”需求,以应用为牵引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当前,全球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彼此衔接、互为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跨越组织、地理界线的融合发展趋势突出显现,在各行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催生了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极为复杂的产品定制需求,倒逼产品技术供给体系的革新,没有任何一款软件能以“一招打天下”服务千行百业,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闭门造车”依托自身内部研发力量进行快速、完整、优质的需求响应,而借助开源这一高效的创新模式,可以突破单一组织边界和资源限制,联结产用两侧创新创造力量,深耕需求侧场景打磨迭代产品,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二、我国开源生态建设迎来重大机遇期
伴随着我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国内软件企业和开发者实现了从开源使用者到参与者、贡献者的转变,在全球开源生态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信息化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软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开源软件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一是发展开源软件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首次将推动开源写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为我国开源软件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此次发布的《规划》进一步从开源基金会、开源文化、开源基础设施、开源项目、开源人才等方面,系统布局“十四五”软件业开源生态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工信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开源生态发展正从平稳起步迈向加速繁荣的新阶段。
二是我国具备繁荣开源生态的有利条件。国内成立了首个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华为、腾讯、百度等企业向其捐赠了OpenHarmony(开放鸿蒙)、OpenEuler(欧拉)、超级链等重量级开源项目,变“一家所有”为“开放共有”。其中,开放鸿蒙已汇聚615家组织、超过33万个人开发者参与共建,生态影响力逐步提升。近年来,国内培育出Gitee、确实(Trustie)等一批优秀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涌现了大批超级用户,活跃于全球主流开源基金会和开源社区中,发起和主导了TiDB、飞桨、Dubbo等一批全球领先开源项目,在国际主流代码托管平台上的开发者数量及贡献度增速已成为全球第一,贡献项目数达到550万个。
三是数字化发展持续激发开源软件旺盛需求。当前,国内数字化发展已经走到了滚石上山、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软件定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开发者群体和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开源可以连接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无可比拟,为开源软件迭代创新和商业化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以金融领域为例,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九成以上金融机构应用或试用开源软件,5%左右已将开源软件作为主要软件来源,涉及技术产品类型多达上千种。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美国是全球开源生态的主导者,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引领新兴技术发展。相较而言,我国开源生态建设起步晚、根基浅、生态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开源基金会方面,Linux、Apache和Open Infrastructure等国际三大主流基金会均由美国主导。其中,Apache已接收350余个开源项目,是我国开源基金会孵化项目数量的30倍以上。开源社区方面,国际开源社区参与者分布广泛,活跃度空前。例如,由IBM开源的Hyperledger Fabric社区总代码提交量超过2万次,而我国明星项目“开放鸿蒙”的社区总代码提交量不及4%。开源设施方面,国际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汇聚了7500万开发者,运营着2亿余个开源项目,均超过国内Gitee平台10倍以上。开源项目方面,Linux桌面操作系统、安卓移动操作系统、MySQL数据库等开源项目已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生态影响力,而国内软件技术原创性不足,尚难孵化出具备带动开源生态全面发展能力的大型开源项目。
三、繁荣国内开源生态的思考
充分参考借鉴国外开源生态建设成功经验,遵循开源软件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开源机构、基础设施、治理规则、社区运营和理念普及,坚持以应用为牵引、以开放合作为导向,广泛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快健全完善生态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源生态培育之路。
一是筑牢开源生态基础。充分发挥基金会在开源生态体系的组织作用,加快推动国内开源基金会在项目孵化、社区运营、技术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高标准、规范化服务能力,提升其业界影响力,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提升功能性能,保持平台中立性,强化对国际开源项目和开源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完善开源治理规则。发挥开源基金会等专业机构的牵头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吸引软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发者、投融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开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强化开源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开源社区管理水平。
三是培育优质开源项目。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开源生态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捐赠具有生态影响力的优势开源项目。发挥各地软件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建设开源软件孵化基地,加大开源项目的推广普及,鼓励中小企业拥抱开源,主动参与优势开源项目孵化培育。
四是普及开源文化理念。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生态论坛活动,加大开源项目典型案例宣传推广,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共进。加强产教合作,推动开源进课堂、进园区、进企业,大规模普及开源知识、精神及理念,营造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开源的文化氛围。探索建立产用教研融合的开源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开源人才培养力度。
五是加快开源商业化步伐。加强开源软件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开源项目托管知识产权、开源软件产品商业化应用的测试评价制度,提升开源软件质量,促进开源软件推广应用。引导投资机构关注和了解开源企业,提高对开源技术和开源商业模式的评估能力,推动各类产业基金支持开源项目的商业化孵化,助推开源原生企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