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今年假期期间,公众出行将以外出旅游、返乡探亲为主,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2.86亿人次)增长约3.2%。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车型搭载的辅助驾驶功能,正成为缓解出行压力的“新利器”。不过,智驾并非“全自动”,合理、规范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让国庆旅途更安全、更轻松。
出发前:做好智驾“热身”,拒绝“临时抱佛脚”
想要在路途中顺畅使用智驾,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要完成车辆智驾系统的全面检查与更新:通过车载系统或品牌APP,确认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紧急制动(AEB)等核心智驾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将智驾系统的软件升级至最新版本——车企通常会在节假日前提早优化系统,提升对拥堵路况、突发场景的应对能力。其次,需校准智驾相关硬件,尤其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若车辆长期停放或经历过轻微碰撞,硬件位置可能偏移,导致智驾功能误判,可前往4S店或授权服务中心进行免费校准,确保感知精度。
路途中:分场景用智驾,守好“安全红线”
国庆出行的路况复杂多变,高速拥堵、城区加塞、夜间行车等场景交替出现,需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整智驾使用策略,牢记“智驾是辅助,人工是主导”的核心原则。
在高速公路场景中,智驾的优势尤为明显。开启自适应巡航并设定合理车速,系统可自动跟车,避免频繁踩油门、刹车带来的疲劳;若车辆配备车道居中辅助,还能保持车辆在车道内平稳行驶,减少因注意力分散导致的车道偏离。但需注意,即使开启智驾,也需时刻关注前方路况:遇到大型货车时,建议手动超越,避免长时间跟车;若遇到暴雨、团雾等恶劣天气,应立即关闭智驾,切换为人工驾驶,同时降低车速、开启雾灯。
在城区及景区周边道路场景中,智驾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这类道路行人多、非机动车穿梭频繁,且可能出现加塞、路口抢行等情况,智驾系统的感知和反应可能存在延迟。建议仅在车流缓慢且车道线清晰的路段短暂开启智驾,一旦接近路口、学校或商圈,需提前接管车辆。尤其在停车场寻找车位时,部分车型的自动泊车功能虽能提供帮助,但需确认周围无障碍物(如石墩、儿童),避免因系统盲区引发剐蹭。
夜间行车是国庆长途出行的常见场景,此时智驾的使用需“降档”。夜间光线不足,摄像头对车道线、行人的识别精度会下降,建议关闭车道居中辅助(LCC),仅保留自适应巡航(ACC),同时手动控制方向盘,确保车辆行驶在正确车道;若遇到对向车辆远光灯干扰,应立即接管车辆,避免系统因强光误判路况。
突发情况:冷静应对,优先人工接管
若遇到智驾系统“退出”,切勿慌乱。系统退出通常是因为感知到无法处理的场景,此时需立即接管,避免车辆失控;若系统频繁退出,建议不再尝试开启智驾,全程采用人工驾驶。
安全是一切美好的前提,智能驾驶技术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它并非“万能钥匙”,更不能替代驾驶员的责任。合理使用智驾,既能缓解长途驾驶的疲劳,也能提升出行的安全性,但前提是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守住“人工主导”的底线。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