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以院内管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化阶段,全面向以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为中心的临床和区域医疗信息化阶段过渡。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刺激下,医疗信息化产品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据兴业证券预计,202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470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
政策布局持续完善,构建行业发展坚实基础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发展。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医疗信息化定位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之一。随后,多项重要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行业政策引领医疗信息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2024年11月,《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全面推进AI在医疗各流程的应用。
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4128”数智健康建设规划,是继2009年“3521”和2013年“46312”框架后,时隔12年推出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升级,旨在破解医疗资源不均、服务效率低下及数据孤岛等难题。同年,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社会发展工作要点》,鼓励加快“三医”协同数据共享;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征集“十五五”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规划建议的通知》,布局中长期发展目标。
市场需求持续扩张,结构性机遇凸显
需求端方面,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22年国内公立医院检验收入达4520亿元,同比增长10.4%,对应中间渠道检测服务商市场规模约1500-1800亿元。
市场扩张的动力来自多方面: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9.8%),慢性病与早筛需求激增;医保体系不断健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医疗消费理念提升;检验项目不断扩容——目前国内纳入医保目录的检测项目约1800项,普通大型三甲医院开展约800-1000项,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大型医院的3000-4000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技术创新融合应用,赋能医疗体系变革
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深度融入医疗健康领域。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变革力量,预计2024-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
2025年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合成服务治理规范 第2部分:算法模型》,为行业大模型应用提供精确指引。AI技术在药物研发环节辅助药物筛选已进入突破临界点,在制药、基础研究、诊疗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区域医疗信息化成为新增长点
区域检验中心的建设推广,是结合我国医疗体制情况开拓的一条发展新路径。2023年,国家确定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区域检验中心建设成为落实分级诊疗、推动医改建设的重要环节。
根据艾瑞咨询研究,预测2021-2025年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7.9%,照此推算,2025年后,市场空间可达1245亿元。区域医疗信息化在提升检验质量、推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财政重复投入、实现检验结果互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投资前景广阔,多领域存在市场机会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医疗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预测,2024—2028》研究报告,医院应用软件系统市场在未来五年将保持稳定高速增长。预计到2028年总市场规模将达到357.5亿元,2023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7%。医疗大数据、医疗AI应用以及医疗物联网等应用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医保控费、按病种付费(DRGs)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驱动医疗机构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医院对于检验科室的盈利和成本控制更加重视,需要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帮助提升实验室诊断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降本增效。
总结展望
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未来规模将持续增长,在区域医疗信息化、新兴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院内信息化系统升级,还是区域医疗协同、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等领域,都存在大量市场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工作的加快推进,医疗健康行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医疗信息化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民幸福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相关企业应抓住医疗信息化市场发展机遇,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全国市场,提高业务市场占有率。
注: 本文基于多家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对智慧医疗行业的分析内容整理而成,数据来源包括兴业证券、艾瑞咨询、IDC等研究机构的市场预测和年度报告。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